|
|
|
|
2014-02-20 第06版:地理解码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谭斌:深耕价值链下端 |
|
作者:记者 赵瑞华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373 |
|
|
|
|
|
|
作为研究杂粮产业的专家,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近年来始终在参与科技部与国家粮食局有关杂粮的产业规划,并不断呼吁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杂粮企业深耕杂粮加工价值下端,提高产业附加值。 行业标准待确立 粮油市场报:杂粮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工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内杂粮加工技术方面的推进状况如何?谭斌: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制定了杂粮加工技术专项,如今无面筋质的杂粮加工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以杂粮的粉体来说,其密度比较粗,因而做出来的面条表面很粗糙;比如我们突破了杂粮挂面里边添加量剂的技术问题,在不加添加剂、辅助配料的情况下,如果杂粮加到50%,就压不成面条,而是面片。而通过加入食用胶体和添加剂之后,山东一家荞麦面条加工企业,荞麦加入量可以达到70%以上,产品品质经过国家粮油检测中心检测,超过挂面业标准,且黄酮含量较高。 粮油市场报:在杂粮加工技术总体研究方面,你认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有那些?谭斌:首先,杂粮品种很多,每个品种脾性不一样,因而做成食品的技术要求都不一样,非常繁琐,这给杂粮加工技术的应用性开发提出挑战。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标准的问题,比如苦荞面条,加入多少才能是真正的苦荞面条面准,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苦荞苗条标准的制定。 在日本,苦荞加入量超过40%的,可以成为普通苦荞面条,而超过50%则成为优质苦荞面条,都有明确标识;如果国内的不能及时出台类似的行业标准,则会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优势劣势并存 粮油市场报:目前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谭斌:首先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营养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身边人吃杂粮的意识在增强,这是一个大环境利好。 其次,国内杂粮加工技术和装备不断发展,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对杂粮产业都很重视,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也取得很大的成果。 第三是国内杂粮种类多,世界杂粮在中国,传统的杂粮医食同源文化的影响逐渐回归之后,各地杂粮传统食品可形成一地一品;同时,国内杂粮普遍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种植自然环境优异,污染少。 劣势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目前企业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低端加工阶段;第二是主产区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投资环境不佳。 此外,杂粮相比主粮单产低,种植效益比差;适口性不佳,不含面筋,方便化深加工产品比重低,相关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多元战略出击 粮油市场报:杂粮产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对杂粮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把发展定位于那里?谭斌:近年来,杂粮产业的技术、产业研究、突破往往集中在价值链条的中上端,应该做梯度开发,向价值链的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迈进。 国内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杂粮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下一步要在产业链找准自己的一个定位,形成带头作用。 主食产业化发展近两年的推动力度很大,将各种杂粮应用到主食馒头里,是国内杂粮发展的一个机遇。 目前的尝试来看20-30%的添加量是最合适。目前我们还在推的一个项目是糙小米,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其适口性,开发其全谷物应用;还有跟企业对接的一个是把燕麦加入到酸奶中,目前也正在跟企业进行对接。 面对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国内杂粮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食产业融合战略、产品多样化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区域专业化战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真正将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