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2-20 第06版:地理解码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江文章:杂粮企业应寻觅市场蓝海 |
|
作者:记者 赵瑞华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446 |
|
|
|
|
|
|
来自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的江文章,是一位研究薏仁近30年的杂粮专家,同时也是台湾保健食品学会创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杂粮保健功能特性研究,并参与发起了海峡两岸杂粮健康产业论坛,到2013年已经举办至第五届。 台湾是国内杂粮外销的主要市场之一,并且当地的杂粮消费需求和精深加工水平相比大陆都要好一些,国内杂粮产业发展可以向台湾借鉴些什么,江文章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保健、食品并重 粮油市场报:你从事杂粮研究多长时间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江文章:我从事杂粮是从1974年开始的,最初在日本留学期间做的黄豆类产品的加工。之后回台湾,陆续接触甘薯、绿豆,自20多年前,开始研究谷类杂粮加工,专注薏仁米的保健功效,证明杂粮保健功效的有效性和机理。 粮油市场报:薏仁的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台湾薏仁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江文章:中国的杂粮起始于汉代将军马援从越南带回来的越南薏仁种子,台湾的薏仁产业也是二三十年前开始。 薏仁的壳、麸皮去掉就是薏仁米,是所有谷类里边蛋白含量最高,比高精面粉还高。《神农本草经》显示,其古代被作为救命药来用。现在薏仁则可以作为糖尿病人的主食,在食用薏仁的糖尿病人临床试验中显示,其各项指标都是下降的。 台湾的薏仁市场、产业,目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薏仁原料,小部分是台湾自产,多系进口,本地产价格比较高,一般用于家庭食用,作为地区特产存在,而做普通产品的加 工,一般是用进口的原料。 台湾本地产薏仁,单价比较高,1公斤价格在20~40元;粗加工的饼干、面条主要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薏仁。 薏仁保健、健康食品的开发,我们都坚持用本土的特殊品种。要做好一个产业,做出其特殊性,就要找对一个适合的品种,不断的做选育。 产品开发方面,台湾的薏仁产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烘焙产品、小食品,日本更是推出了薏仁茶;因而薏仁产品开发前景广大,小麦和苦荞可以做的产品,薏仁都可以做。 杂粮保健功效显著 粮油市场报:保健产品作为杂粮精深加工的主要方向之一,应该怎么说服消费者?关于薏仁的保健功效论证,你都做了什么研究?江文章:作为保健食品,薏仁既是药材,也是食品,现在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功效和成分。 杂粮保健化目的是将美食文化放入保健功效中,追溯医食同源的传统,同时以西医方式提供科学证据。 台湾市面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薏仁很多,我们拿大陆、台湾、泰国各地薏仁,进行动物试验,观察胆固醇、三酸甘油酯,效果大不相同同,说明不同的品种有很大的差别,敦促我们选育更加优秀的品种。 2013年8月份我们完成了一个人体临床试验,即薏仁萃取物的乳癌患者食用试验,提出这个试验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外普遍研究减少病人化疗同时产生的放射性痛苦,我们的试验证明,薏仁对此确实有帮助。 2011~2013年8月,整整2年期间我们都在做这个试验,1组吃安慰剂、一组吃薏仁萃取物,每天2粒,3个月为1个周期,记录、比较其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 日本的相关试验已经初步发现对此有帮助,对癌细胞的生长转移有 抑制作用,不止是针对乳癌。 只有科学证据出来之后,医生才能做萃取产品安全性、有效成分试验,一旦成功,对医生未来的对症治疗也很有帮助。 目前,薏仁保健功效的科学证据透过临床已经体现出价值,企业也开始对薏仁萃取物提起兴趣。 杂粮发展应受重视 粮油市场报:对比大陆和台湾的杂粮产业状况,杂粮产业未来发展你都做了哪些思考?江文章:近年来,大陆杂粮播种面积、总产量不断缩减,应该说大陆政府对杂粮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我最熟悉的薏仁,政府没有补贴,农民种植没有保障。同时,整个行业也没有一个大的企业来推动,农户不敢跟上去种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以台湾为例,种植一亩地的薏仁,可以得到3000元台币的补贴,农民就敢种植,再加上后续企业的契约收购,农户就更放心了。 以企业来说,台湾的杂粮企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有规模了,爱之味已经推出“薏仁宝”这样的方便食品,并且在市场上很受欢饮,而大陆只是一个原料的初加工。 贵州兴仁县是“中国薏仁米之乡”,近年来当地政府很重视薏仁产业的发展,政府出了很多钱,推动着产业大步向前走。 但是杂粮到底怎么发展,深加工,量不会多;粗加工,利润低,量大,比较矛盾的两个方向,企业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企业肯定是要高利润的、附加值高的产品,企业好了之后,农户的订单种植价就能更高一些。 大企业本身成本就高,如果也搞家庭作坊式的产品,肯定活不下去。 小厂商100万的利润就可能很高兴,而企业1000万可能刚够解决成本投 入。 因此,从单品种来看,目前大陆杂粮中产业开发相对较好的只有苦荞茶。 粮油市场报:台湾的杂粮产业发展相对已经很成熟,那么你会对大陆杂粮产业化以及杂粮企业的发展会给出哪些建议?江文章:杂粮企业要强调地区特产,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台湾的很多观光农场都是这么做的。 其次,主粮能做的产品,杂粮都能做,而且产品可能更加多样化。 企业竞争要蓝海,不要红海。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杂粮企业,要寻找市场中的蓝海,提高自身的技术门槛,与农科院等部门合作,做出产品的特殊性。 对于小企业来说,不跟随大企业去厮杀,而是做出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什么产品一出来,大家都能仿,很快都出来。台湾的经验可以去看,可以借鉴,并结合自己的特色。 再者就是像燕之坊、爱菊这样的企业,功能性产品的标识宣传方面,也要做出谨慎的选择。爱菊本来做平民化产品,现在想做一些功能性的保健产品,那么就要投入“小蓝帽”(健康食品认证)的申请成本。 比如酸奶或者优乐乳,台湾有一家企业,本来市场份额排三四名,申请台湾的“小绿人”通过之后,成为首家政府批准的健康食品,市场份额一下子就跃升第一。 大的杂粮加工企业应该去申请“小蓝帽”,强调杂粮加工食品的保健特性,这也是台湾的经验。大企业通过之后,迫使其他市场跟随者不得不跟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 呼吁中大型厂家要有社会责任、要有引导作用,带动产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大家都想讲功效,就要有科学证据,最终产品有没有效果,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