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0
2014-04-10 第01版:要闻 【字体】大 |默认 |

农业出现新契机青年人返乡务农

作者:刘洋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047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青年人返乡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的倾向。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培养更多青年人返乡务农,建立起农业生产的传承机制,确保农业的后继有人。
    根据2013年6月~10月在安徽省繁昌县、湖南省衡阳县、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等地的调研,发现有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人在种粮。这些青年人大都打过工、务过农、在30岁左右返乡务农,相比其他中老年种地者来说,有五个特点:一是青年人种粮不是“一亩三分地”式的传统生产,而是商品化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二是重视科技应用;三是由于有过从事工业或商业的经验,他们在经营管理上有创新意识;四是有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倾向于带动更多的同龄人在农业领域创业;五是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调研发现,很多青年人由于年龄和文化素质的优势还竞选成为村干部,直接介入村庄治理。
    据了解,青年人返乡务农是因为农业出现了新契机:一是规模化经营有效益。根据所调研地点的典型案例来计算的种粮利润,安徽繁昌、浙江店口、湖南衡阳三地种粮的亩均利润都在400~500元,按照100亩计算,一年的收入约在4万~5万元,高于当地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
    二是高值农产品生产有前途。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粮食所占的消费比重下降、肉禽蛋奶菜果等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这些占地较少的劳动密集型高值农产品生产也迎来了发展契机。
    三是农业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对于青年人来说,打工是为别人做事,而农业是生生不息的事业,自己的经营管理经验、人脉资源、方法技巧子孙后代都可以传承。另外,返乡种田还可以照顾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当前来讲,应抓住机遇引导并培养更多青年人返乡务农。
    “选准人”。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与本地外出务工青年人的联络机制,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等农村人才资格认定工作,培养筛选出那些文化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对农业有信心有感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青年人从事农业。
    “筑好巢”。应加强水利设施、田间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集中连片,为青年人返乡务农“筑好巢”。
    “服好务”。在青年人返乡务农后,还应做好对他们的职业认定、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工作。
    长远来看,还应当着手建立农业生产的传承机制,探索建立青年农业从业者的社会培养机制,保障农业生产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首先是健全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建立租金动态调整机制,在代际传承时保证土地经营权的稳定。其次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种养殖业的农业建设用地方面,在子女继承父业从事农业时应当优先给予审批。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86029111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