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10 第05版:中国粮油地理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沙洋双低油菜:绚烂金黄绘就产业版图 |
|
作者:记者 付嘉鹏 张广普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3041 |
|
|
|
|
|
|
坐在驶离沙洋的大巴车上,向窗外张望,一片片金黄色的花,摇曳着身姿、招着手,似乎想要挽留住我这个归家心切的老友。 面对这幅常人难以绘就的水墨画,我前排座位上的两位女孩儿,拿出自己的手机,一边拍照,一边感叹:“太美啦!”每年3月末梢,我都会来到这里,参加这里一年一度、以油菜为媒的盛会。今年的3月24日赶到沙洋已是晚饭之后,途中,看着雨水噼里啪啦打在车窗上,并呈越来越密的态势,我还不禁担心,今年的花海是否能如以往那样明媚绚烂。 第二天醒来,俏皮的雨水已经离开,只留下浓浓的雾气,笼罩着一片片娇艳的黄花。一种奇怪的幸福感莫名涌上心头:原来,沙洋黄花也可以有别样之美!
不以花争春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每年的春季,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油菜美景就会在祖国各地不断涌现。江西婺源在中央电视台上说“最美乡村,梦里老家”,之所以敢如此宣传,因为这里除了有白砖灰瓦的徽派建筑之外,还有铺天盖地、高低起伏的油菜花;云南罗平也说,“集桂林之灵秀,版纳之风情,九寨沟之幽静,三峡之险峻,黄果树之雄奇”,由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的绘就下,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还有陕西汉中、四川新都、南京高淳、贵州安顺、广西阳朔、重庆潼南等等,都被人民日报纳入“最美油菜花地图”之中。 让人颇为遗憾的是,人民日报并未提及水城———沙洋。 “百里长湖,鱼跃荷香。千里江汉,楚韵悠长。 春申故里,天下闻名。郭店楚简,举世无双。”鄂中腹地,江汉平原西北部,一个古老的小镇已经被历史长河冲刷成一颗“柯伊诺尔”,深邃典雅,又璀灿夺目。它曾名汉津古镇,也曾名汉津口,唐贞观八年,唐尉迟恭在靠这里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名闻遐迩的沙洋就此出现。 “沙洋三月好风光,油菜花开遍地香”。 三月底的沙洋,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油菜花香。随便爬上县城内的一幢楼顶,向四周远眺,金黄色的花海,随风荡漾,并伴随着西高东低的地 势起起伏伏。神奇的大自然,绘就出一幅胜过波洛克的抽象画,任你猜测,任你想象。 不过,在沙洋县当政者口中,五彩斑斓的花海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整个沙洋油菜产业的发展。 “沙洋县是全省优质油菜主产区和高产区,有着7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和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粮油加工企业。我们办节(沙洋油菜花旅游节)之所以有基础、有看点、有魅力,依托的是沙洋独具特色、独具竞争力的油菜产业。”中共沙洋县委书记梁早阳说。
推广出大县
湖北省位于世界油菜最大产区———长江流域的中心,油菜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1/6、世界1/18。而位于湖北中部的荆门,地处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禀赋优越,油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 荆门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纵观荆门地区,沙洋县的双低油菜种植最具代表性。 “自1994年以来,全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双低油菜后,目前种植普及率达到95%,基本上实现了油菜双低化。油菜籽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单产是全国的1.5倍。”上述荆门市粮食局负责人说。 1985~1998年,沙洋一直作为荆门市的一个县级区存在,此后,才独立成县。因此,荆门市对 双低油菜种植的强力推动,被视为沙洋双低油菜种植比例高的最主要原因。 沙洋县粮食局提供资料显示,从1993年开始,沙洋全县按照种植面积、栽培制度、产量潜力和油菜在冬作物中的比重及种植集中程度等,将全县沿省道“汉宜线”、“五洋线”、“荆荆线”,10个镇共50万亩划定为优质双低油菜优势种植区域带,将“荆潜线”5个镇20万亩油菜划定为平原湖区主要产区带,并在曾集、后港、五里等镇建立了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也在此时来到了荆门,他决定将自己的最新研究课题“双低杂交油菜”移栽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76岁高龄的傅廷栋,在回忆那段时光时,仍会露出激动的神情。他动情地说:“由于油菜,我和荆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缘。不过,这里土地肥沃,油菜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潜力巨大。”在傅廷栋眼中,油菜浑身为宝。“油菜肥地,种过油菜的地块,如果再种水稻,平均能增产100斤呢!”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沙洋县大胆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傅廷栋团队培育的“华油杂”、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中油杂”等双低油菜品种。 一位时任乡镇党委书记的官员回忆说:“当时搞了‘三统一、一分散’,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育苗。全县计划推广多少亩,会逐级将指标分解下去,分配给村、组,一直到农户;种子则统一由农业部门采购,同时,老百姓不愿意移栽的,由政府统一安排专人,统一在划片土地中育苗,并统一管理。”沙洋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09年,该县油菜面积、总产量连续6年排名全省第三位,油菜单产排名全省第一位。至2009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2.39万亩,总产量10.48万吨,平均单产168公斤;全县人均占有量达162.5公斤,油菜籽商品出售总量9.31万吨,商品率达88.84%,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油菜大县”荣誉称号。
产业兴强县
2012年,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大手笔并购重组了同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消息传出后,业界哗然。 “要知道,奥星粮油集团当时的年加工油料能力为60万吨,而洪森天利公司的油料年加工能力也有60万吨啊!”一业内人士感叹说,奥星并购洪森天利,可谓是大象吞大象。 据了解,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总投资2.2亿元,注册资金6000万元,占地150余亩。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汪正田在回应此次并购时表示:“除了洪森天利的生产能力,我们更看重的是其在沙洋,乃至在荆门的优质油菜原料资源。”“湖北是油菜种植大省,而沙洋又是湖北油菜主产区,在沙洋发展‘双低’油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位优势、突出的产业经济优势以及全国领先的技术保障和不可或缺的市场品牌优势。”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星说。 其实,早在奥星集团入驻之前,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沙洋全县优质油菜的加工优势就在不断积聚。 据沙洋县粮食局局长刘松华介绍,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洪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5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2家市级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2013年全县粮油企业加工大米129万吨,处理油料22万吨(含棉籽),实现工业总产值92亿元,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利税总额1.9亿元,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 鉴于沙洋在油菜加工方面所做的努力,2011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命名湖北省沙洋县为“中国油菜籽加工强县”,该县也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油菜籽加工强县。 奥星集团的介入,无疑会进一步强化该优势。 2013年,由奥星粮油集团投资20亿元的中国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在沙洋经济开发区奠基。 据介绍,该产业园依托沙洋县丰富的双低油菜种植加工资源优势,打造集双低油菜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国家级示范园区。 “我们将打造出中国双低油菜工业旅游第一园,并使之成为荆门油菜花节的标杆和湖北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集散和物流枢纽,做大做强沙洋油菜旅游休闲产业价值链,形成完整的双低油菜产业链,实现特色食、生态住、休闲游、方便购的目标,从而使沙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的双低油菜生态农业体验区和中国最美油菜花旅游胜地,成为全国著名的油菜旅游及休闲之都。”梁红星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