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10 第08版:地理、解码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魅力水城绚烂沙洋 |
|
作者:记者 付嘉鹏 张广普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627 |
|
|
|
|
|
|
三月的沙洋,一切都是金黄色的!只有穿行在“五洋线”上,你才知道“千里花海、金色沙洋”的真正含义:双低油菜随心所欲的张扬着绚烂,她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她伫立于白瓦青墙的四周。她轻轻向你诉说着这里的5000年历史,她漫不经心的向你展示“楚文化地下宝库”。 “我热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独好、富有魅力。”一位美丽的本地姑娘,将自己的手机镜头对着这片花海,在远方工作的她说,自己每次回来都是那么的依恋。
楚文化地下宝库
据历史典故介绍,在唐代以前,中华大地上还没有“沙洋”这个明确的地名。 “这里据说一直只是汉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名汉津渡。”一位知晓历史的老乡介绍说。 沙洋县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临;南滨长湖,与江陵、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荆门掇刀、东宝接壤。境内水陆交通便利,207国道、汉宜、荆潜省道、襄荆高速横穿县境,荆沙铁路、江汉航线贯穿全境,千里汉江依县城而过。 据《荆门州志》介绍,由于沙洋具备“得水独优”、“得中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历来就是“舟车九达,水陆交通,实荆襄堂奥,秦、宛、湘、蜀之要津”。 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在唐代之后逐步形成渡口集场,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贞观八年,唐朝大将、时任荆州路总管的尉迟恭为御敌安民,在沙洋城区的黄家山南三眼桥一带修建了城堡。 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在发掘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时,从墓中酱黑色的淤泥中发现了一堆散乱的竹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郭店楚简”;1994年沙洋县纪山镇郭家岗一号楚墓出土一具战国古尸;此后,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纪山楚国古墓群相继被挖掘。 古墓群出土文物千余件,这些文物见证了楚国文化的深厚,同时也因为出土了“十个中国第一”而震惊世界:中国第一彩绘棺(我国保存最好的龙凤彩棺);中国第一折叠床(我国最早的可折叠的木床);中国第一漆画———《迎宾·出行图》;中国第一支毛笔(包山二号墓出土我国最早的带套毛笔);中国第一铜铍(铍头呈剑形的兵器,保存最完整);中国第一鸳鸯杯(最早映证我国史书中记载的鸳鸯杯);中国第一酒具盒(我国保存最好的猪首酒具盒);中国第一龙首杖(最精致的错金银龙首杖);中国第一樽(铸造工艺最精的宫庭用器错金银铜樽);中国第一彩绘铜镜(我国最早在铜镜上彩绘的花纹)。 据考证,沙洋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这些都说明,沙洋是楚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走进沙洋,你感觉到的是一种时空的交融,这里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的诞生地,同时又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县之一。”有媒体如此评价说。
油菜文化提升魅力
这里还可以感觉到一种文明的交融,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最古老的榨油机———木炸机,卧式液压榨油机,立式液压榨油机……一部国内油菜籽的压榨历史,于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内呈现眼前。 “‘荆楚大地美如画,最是沙洋油菜花’,国内的油菜产业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我们需要一扇向世人展示该文化的大门,也需要为挖掘、展示和传承我国油菜文化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出于以上考虑,2010年3月26日,由沙洋县委、县政府和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兴建的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落成开馆。 该馆通过“史海芸踪、生命之能、芳泽民生、金色沙洋”四个部分的馆藏展示,使用大量的文物、史料、文字图片,通过图文、实物、模型、雕塑、沙盘、灯箱、参与体验等多种陈展方式,生动介绍并展示了油菜起源和进化、人类利用油菜的历史和文化、油菜的功用价值和民生意义、演绎了世界和中国油菜产业4000多年来的发展史,普及了油菜产业科技知识,展示了当前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和现代企业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科普性、学术性、文化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主题博物馆。 “这充分发挥了传播油菜文化,打造沙洋油菜品牌,提升油菜产业经营水平,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及宣扬沙洋、展示沙洋的作用。”沙洋县委原副书记、县政协主席曾云说。 “我们公司旨在通过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展示世界油菜产业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和传播现代企业文化。”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无疑,文化已经成为沙洋油菜产业的发展根基。 原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对于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的评语,也同样适用于对油菜文化的评价:“它的落成,是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的又一朵绚丽的文化之花,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展示油菜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在徜徉于油菜花节盛宴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油菜文化的独特魅力。”
粮棉油扮靓水城
在沙洋,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地理的交融,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延绵逶迤的秦岭余脉在这里交汇,交汇出“魅力水城”和“美丽乡村”。 沙洋自古依水而立,依港而兴。这里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美誉。如今的沙洋县城,“江卧城边、湖居城中、河穿城过”,沙洋县也做起“水文章”,让这里成为宜居宜游的“魅力水城”。 沙洋资源富庶,区位独特。县域境内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 据介绍,沙洋全县现有耕地96万亩,水稻、油菜、棉花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80万亩、65万亩、10万亩以上。丰富的粮棉油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也描绘着五彩斑斓的沙洋。 “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走在沙洋的每一个乡村,这样的田园风光,总是让你流连忘返。农忙之时,种种地;闲暇之时,钓钓鱼;春天之际,赏赏花;秋来之际,唱欢歌。人与大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让远方到来的你,总想停留住游荡的脚步,也不禁想要落户这里。 依靠“魅力水城”和“美丽乡村”,沙洋县立足优良的油菜籽油、湖泊水系等生态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做足生态农业旅游为主题的文章,紧扣深邃厚重的楚文化和乡村文化主线,依托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科技,全力打造特色景点和旅游景观高地。重点打造“一带、六区、十节点”:即五洋路景观带,建设生态自然风景大道,做到四季又景,四季观花;建设赵集综合服务区、刘集至张池油菜花海休闲区、安洼水库水上娱乐区、曾集旅游小镇区、潘集水库养生度假区、王坪水镇休闲区“六区”;围绕五里铺出口、东港河、刘集、张池、蔡庙、安洼水库、曾集集镇、潘集水库、吴集、王坪“十节点”区域,分类打造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