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19
2015-03-19 第04版:副刊、粮史 【字体】大 |默认 |

散文粮食

作者:石少龙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158
    有人说,诗为酒,散文是粮食。诗要提炼、升华,但散文语言也要凝练,做到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由几篇话粮散文,可见一斑。
    粮食是有精神的。在《粮食的神性》中,鲍尔吉·原野仅用寥寥数语,即表现出粮之神性:“慢慢用餐、吃干净每颗饭粒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
    第一是懂得感恩,感恩实在是要从敬重粮食开始。”“第二项美德是享受福气。”面对粮食,人们心怀感激,慢嚼细咽,便能益身健体,享受人生。
    粮食是很奇妙的。海津的《粮食二题》,说“麦子熟了,等待播种它的人来收割,就像女人,等待爱她的人来接吻,静谧而充满渴望”;说“每剥开一穗玉米,露出排列整齐的玉米粒,我就想,这玉米是造物主多么巧妙的创造啊”!聂茂的《九重水稻》,说水稻“朴素的叶、挺拔的茎,饱满的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粮食是撑场面的。胶东农家摆设极富特色。丁美娥的《话说粮缸》中写道:“一进门,赫然醒目的是一个个特大的粮缸,圆口,大肚,底也是圆的,只是口径要小几圈。”极其爱好大缸的父母,常听他们用赞赏的口吻议论:“看人家老隋家,那大缸(双手比划出无限大)……盛多少粮食啊!”作者记述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新嫂子来看家时,父亲用眼神、用话语示意她看大缸,说“放心吧,来咱家,保证饿不着”。
    而90年代中期婚嫁,“再也听不到对大缸的赞赏或炫耀了”,曾经荣耀无比的大缸,如今从天堂一下子沦落到地狱。
    粮食是喊不出的。1958年徐迟发表的《钢和粮食》中,对亩产60吨的稻田的描写,表现出那个特定时期的虚假:“从旁边看那稻秆,紧密地贴在一起,好像书架上插满了书那样的紧密。
    你不能用手指插进这一片稻秆中去,如同你的手指插不进那紧密的书架上的书脊间一样。”“十二万斤已经并不是一个稀奇的数字,更不算是一个先进的数字,中国的农民在向着更高的产量的高峰攀登了。”其时“大跃进”的新民歌,尽管浪漫,却不乏对稻麦的夸夸其谈:“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当年粮食产量被夸至4.25亿吨,比后来核减的多出1.1倍。
    粮食是少不了的。张嘉百自述1962年心灵上留下的是饥饿和死亡,他外公“在公共食堂吃不饱,半夜里去食堂找吃的,被派出所关了起来,死时全身浮肿”。他在《粮食》中忆及三兄弟守在蜂窝煤炉边,“看着母亲一铲子一铲子地翻动的胡萝卜,那铲子每翻动一下,好像也在翻动着我们喉咙里的清口水”,后来母亲不止一次地说:“想起来心酸酸的,你们的眼睛都要掉到锅里面了。”饿极的感觉,足以让人刻骨铭心。
    粮食是最长久的。没有粮食,命何以堪!糟蹋粮食,情何以堪!摒弃粮食浮夸的荒唐,牢记食物短缺的痛苦。哺育你我的粮食,她是延续生命的能量,她是繁衍子孙的法宝。我们赞美粮食,我们敬畏粮食,却永远不能亵渎她,永远,永远……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86029111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