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3-19 第04版:副刊、粮史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因运河而兴的道口古镇 |
|
作者:李臻 胡龙召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812 |
|
|
|
|
|
|
正如所有的运河城市一样,道口古镇因河而兴,也因河而衰,道口古镇和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 大运河从鹤壁浚县蜿蜒而下,流到了闻名遐迩的安阳滑县道口。正如所有的运河城市一样,道口古镇因河而兴,也因河而衰,道口古镇和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 “这里相传为黄河渡口,有李氏在此以摆渡为生,因此叫‘李家道口’,后来简称叫道口了。”安阳滑县大运河申遗指挥部成员王国鸿介绍其名字来历。 他说,在隋炀帝疏浚大运河时开挖的永济渠(今卫河),道口就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码头和商贸集镇。 隋代以后,卫汉水路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墙林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 时光到了清末民国,道清、道楚 铁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火车南来北往,道口成为铁路、公路、航运交汇点。 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清末民国年间,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为豫北重镇。 不到顺河街,道口算白来。在王国鸿的带领下,我们走入了一条悠长而弥漫着古老韵味的街巷。这里保留了完整的历史街区,有老建筑1130余间,木质结构两层小楼有些破败,青瓦覆顶在夕阳下透出沧桑。这些门面房三五间大小不等,不挂前廊,开间不到3米,但进深4米左右。 在顺河南街上,比较大型的老房子有绸缎店、郭家大院、“义兴张”烧鸡老铺等数十家。其中“德锦诚”绸缎布匹店显得高大气派,两边楹联仍清晰地留有“津沪国货布匹、苏杭纱罗绸缎”字样。 “道口烧鸡很出名吧,最正宗的就 是这家义兴张,很不一般。”王国鸿很热情地介绍道,“道口烧鸡有四绝:型绝、色绝、味绝,还有是熟烂之绝。”河堤上一段并不太起眼的灰色墙体与古街同样古朴,这是古城墙遗迹,墙面斑驳不堪,墙基以青石堆砌,长25米、高7.6米,墙体厚2.4米,垛高1.8米。离此不远,有许多古码头,它们高约5米,南北长10多米,东西宽约3米,青石和白灰垒砌而成。“像这样的码头,如今道口镇附近有十余个。”王国鸿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