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6-30 第04版:副刊、往事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国歌因辽宁义勇军而生 |
|
|
|
|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宁人民在全国最先树起了抗日大旗。 就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动员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9月27日,流亡北平的东北爱国人士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此后,辽宁各地相继成立了57路抗日队伍,后来统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 为了激励士气,表明抗敌意志,各路义勇军队伍创作了众多旋律激昂的军歌。国歌的创作者们,正是从这些军歌中汲取了灵感和营养。 誓词军歌广泛传唱 日前,多位辽宁学者为我们重现了辽宁抗日义勇军的当年风貌:“九一八”事变后,盘山人张海天(人称“老北风”)、项青山等人率先拉起抗日武装———“讨日扶民救国军”,打响了东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1931年底,救国军向全国发表《宣言》和《通电》,称“决不甘当亡国奴”“决以此满腔热血,溅于黑水之间,以灌溉中华民族自由之花”。盘山义勇军威震东北,仅1931年10月至12月间,《盛京时报》上报道“老北风”的消息就有20余条。 1931年9月27日,辽西地区高鹏振(人称“老梯子”)树起“镇北军”大旗,10月10日,组建了“东北国民救国军”。1932年1月,救国军取得五台子大捷,《新中华》杂志在当月发表《血战归来》一文进行报道,激起了全国民众 的抗日热情。其后数年,高鹏振率领的辽西骑兵支队,被誉为“义勇铁骑”,与日伪军进行大型战斗100多次。 一些老战士至今还记得加入老梯子的队伍时所宣读的誓词:“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碎,家园毁,爹娘当炮灰,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一二三四!”誓词配上《满江红》旋律,战士们“在出操时唱,休息时也唱”。 1931年10月,孙铭武、张显铭兄弟在抚顺清原成立了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成为辽东抗日劲旅。就是在这支队伍中,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这首歌在义勇军队伍中广泛传唱。 国歌素材和旋律由此产生 1933年2月18日至28日,聂耳 随同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总指挥王化一率领的上海和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来到热河抗日前线,亲耳听到了辽西义勇军操练时所唱的义勇军誓词歌,并拿到了歌词宣传单。这为他后来谱出《义勇军进行曲》铿锵雄壮的旋律奠定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基础。 田汉也曾经到过义勇军活动的九门口、小河口长城附近慰问部队。 国歌歌词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应该就是他亲临长城抗战前线时产生的联想。另外,在桓仁抗战的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团曾发布过《告武装同志书》,其中有这样的词句:“团结起来”“哪能甘心做亡国的奴隶”“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不畏炮火……冒弹雨直进”。作为辽东义勇军总指挥的唐聚五将军在武汉向张学良将军汇报战况时,也曾接受时任《抗日救亡报》主编的田汉的采访,这份《告武装同志书》和上文提到的《血盟救国军军歌》,唐将军在采访中必然会谈及。 《义勇军进行曲》从辽宁走向全国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随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9年,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人民之战》一书里这样形容《义勇军进行曲》的流行程度:“东北人民为摆脱日本的枷锁而英勇斗争,在他们那勇敢精神鼓舞下,产生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就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断高涨的历史。这首歌的曲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也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歌。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作战秘书张家福少校回忆,著名的200师的军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据《辽宁日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