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7-09 第03版: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土豆馒头热卖变主粮还须过三关 |
|
作者:吴涛王 宇林晖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884 |
|
|
|
|
|
|
近期,一种马铃薯馒头———也称土豆馒头,在北京市200多家超市悄然面世并热卖。据了解,到今年10月,销售范围还将扩大到京津冀的500多家超市。 这款看起来颜色略黄、与传统小麦馒头并没有太大差异的馒头的问世,并非简单意味着一个食品新产品的出现,其背后是我国千百年来粮食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土豆将可能成为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品种之后的第四大主粮品种。一个事关13亿人吃饭问题的新命题正开始演绎。 过去未成主粮因“三缺”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马铃薯主粮化是指将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由目前的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 土豆馒头是今年年初农业部对外公布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后面世的 首个主食产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一个专业 5人团队历经近两年时间研制成功。该项目被视为土豆主粮化战略的破题之作。 负责该项目研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薯类加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木泰华说,研制中最难的是中试,也就是从实验室配方到工厂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他们在北京找了一家企业进行小规模试验,一次是20多公斤的量,整整试验了40多次才完成。由于土豆粉黏度高,很容易粘在馒头成型机滚轴内,只能用手抠或用刮刀刮,每次都要两个多小时才能清理干净。 余欣荣认为,长期以来,马铃薯未能成为主粮的原因是“三缺”:一是国内马铃薯消费一直以鲜食为主,缺乏符合中国蒸煮饮食文化的主食产品;二是缺少适合中国主食产品如面条、米饭、米粉等的专用薯种与加工技术;三是民众多将马铃薯看作饱腹充饥的食物,缺欠引导作为主食消费的社会环境条件。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以及土豆馒头的成功,将可能改变上述局面。 “我们通过土豆粉和小麦粉的复合开发出新型馒头,这说明用马铃薯也可以做出适合中国人传统饮食文化的系列产品。马铃薯成为主粮是可行的。”木泰华说。 减轻粮食安全压力 来自农业部的信息显示,今年我国夏粮种植面积达4.15亿亩,比上年 增加100多万亩。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今年冬小麦丰产形势较好,夏粮生产有望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十二连丰”。 尽管我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生产形势见好,但并不能掩盖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专家预测,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是刚性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 根据农业部提供的统计数据,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而目前我国平均只有1吨多一点。未来可以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扩大种植到1.5亿亩,并且可以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模式,把亩产提高到2吨,这样年产鲜薯可增加2亿吨,也就是4000亿斤,大约相当于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在木泰华看来,马铃薯作为主粮还有营养丰富的好处。他说:“从营养角度来看,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较合理,不仅含有蛋白质和钙,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多种矿物质。” “华丽转身”要过几道关 据了解,土豆要真正完全转变为主粮,前面至少还要闯过“三道关”。 ———第一关,要有让千家万户家庭制作方便的技术和材料。土豆成为主粮的前提之一,是要能像小麦粉制作馒头、大米做成米饭等一样,让每个家庭能方便地制作符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土豆粉不像面粉,目前存在着发酵难、成型难、黏度高、易开裂等难题。 木泰华介绍,其团队正在尝试研制能让用于家庭使用的发酵粉配方,“目标是这种发酵粉研发出来后,只要在包装上注明加工方法,民众在家庭中就可以按照说明加工自己需要的食品”。 ———第二关,价格要能为普通民众 承受。物美大卖场陶然亭店售货员介绍,目前,处于推广阶段的土豆馒头与小麦馒头相比,价格贵了差不多一倍。推广该项目的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良工说,这主要是因为土豆粉价格贵。近期,小麦粉一吨大概是三四千元,而土豆粉一吨最低也要9000元。 ———第三关,需要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饮食习惯风格迥异。土豆要主粮化,必须要有风格多样口味不同、满足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多元化需求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而被接受。李良工表示:“这一方面需要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 要达到小麦馒头受欢迎的程度,估计要到2020年才行。”同时,还有专家提出,需加强马铃薯加工的基础性研究。“例如发酵的问题。小麦中含有有面筋蛋白,容易发酵、膨胀,而土豆中就没有这种蛋白,不如小麦容易发酵。这就需要基础研究来解决。”木泰华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