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3 第06版:产经纵横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学生粮油集中供应的昭通探索 |
|
|
|
|
|
|
昭通是云南省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粮食调入区,粮食供需缺口在15%左右,特别是城市口粮供给90%以上需要从市外调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年均调入粮食将达40万吨以上;昭通也是自然灾害高发区,贫困面大、程度深,救灾救济等政策性保障用粮需求很大。 2012年7月,昭通市在省内率先推行了学生粮油集中供应,除彝良县外,10个县、区均由当地国有粮食企业取得完整供应资质。截至2016年6月末,全11市县、区学生粮油集中供应量累计达到7.2万吨,年均2万吨,供应范围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校2099所,占全市农村学校的90.7%,涉及学生71.3万人,占全市营养改善计划内学生总数的89.9%。 2015年12月,云南省教育厅、省粮食局联合发文,在全省全面推行学生粮油集中采购模式。 以制度作标尺 2012年,昭通市粮食局制定了学生粮油供应工作监管实施方案和挂钩镇雄县学生粮油工作的实施方案。2013年,市粮食局与市教育局以联合行文方式建立粮油供应价格监测反馈机制,通过教育系统和粮食系统2个渠道向学校和供应商收集每月每批次粮油的价格情况,确保供应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全市建立监测 点135个,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学校设点,开展集中供应的国企全部设点,发挥了较好的价格监督作用。 多部门联合建立粮油质量监管联动机制,市粮食局、市教育局、市食药监局反复协商提出了加强学生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若干建议,作为贯彻市政府指导意见的配套措施,由市政府办印发实施。市粮油质检站作为政府惟一指定的学生粮油质检机构,负责开展抽样检测和评判,为监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015年,市级相关部门从粮油价格、质量和资金结算3个关键要素着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监测价格公示等制度。 市粮食局、市教育局将粮油价格监测信息分别在部门网站统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求学校根据食堂就餐人数和生均正常消费量据实制订每月采购计划,经县(区)营养办审核后通知供应商按计划供应。 二是完善采购资金结算机制。由于集中采购学生粮的资金量大,为遏制“体外”采购行为,保障正常供应,市粮食局、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对没有纳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参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做法,学校食堂粮油实行集中采供。按照“比例预付、按月结算”原则,每学期开学后15天内,由学校向粮油供应商预付该学期30%的粮油采购价款,每个月第一周为学生粮油采购资金结算周,由学校与粮油供应商结清上月供应粮油价款。 三是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制。 在县区若干学校自行采购集中为向一个供应商采购的基础上,市发改委、财政局、粮食局、教育局4部门联合出台办法,以“计划统筹、集中采购、竞价谈判、操作公开、统一运输、费用按粮权承担”为运行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参与指导、监督,对县区国有性质的供应商再次进行集中,对新增地方动态储备粮及学生粮实行集中竞价采购,进一步从购进源头把控粮食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在监管方面,市监管部门从购进、加工、储存、运输、配送、消费、质量检测检验等7个环节加强对学生营养餐粮油集中供应的监管。 2012年和2013年,市粮食局争取市政府先后向市粮油质检站拨付学生粮油质检工作经费10万元和7万元,从2014年起,将市粮油质检站财政预算内业务经费由3万元增加 到10万元。 以载体拓市场 以载体拓市场。通过学生粮油集中供应这个载体,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升服务,国有粮食企业收复了市场阵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初步取得了降成本、保质量、控风险、增效益的实效。 通过近4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一方面,昭通市学生粮油集中供应已成为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保持盈利水平、消化成品粮储备的重要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有力提升了粮食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 以规模创效益。以昭通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对学生粮油和其他政策性用粮实行集中竞价采购,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一个拳头对外,初步改变了国有粮食企业以往各自为政、议价能力不强、采购价格及费用高、质量难以保证、市场销售无竞争力的状况。按照“集团为龙头、资金统一筹措、粮食集中采购、县区抓好分销、利润合理分配”的模式,加快企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在增强企业议价能力、降低粮食购进价格、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人员配置、实现设施共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走出了一条在“粮权分级负责、费用各级承担”制度框架下,最大限度获取粮食购销规模经济效益的路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