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1-19 第04版:副刊、粮史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小麦的故事 |
|
|
|
|
|
|
小麦是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史达1万年以上。世界产麦地有原苏联南部、美国中部平原和加拿大相邻地区、地中海地区、中国、印度、阿根廷北部和澳大利亚的西南部。1944年,学界将利物浦、伦敦、温尼伯、芝加哥、布宜诺斯艾利斯、柏林、巴黎、布达佩斯、米兰列为小麦的重要国际市场。 如同野生稻一样,也有植株丛生、穗茎脆弱、成熟时籽粒自然脱落的野生小麦。墨西哥科学家发现过一种野生小麦,在缺水的不毛之地能成活6个月,能耐0℃以下低温和50℃高温,所含纤维素相当于普通小麦的3倍。 考古学家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取代粟和黍,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如同北方有稻,南方不是没有小麦,新中国诞生次日,湖南临时省政府通令各县市区政府,所有可耕地,除必要需浸水过冬者外,一律按当地习惯播种小麦等作物,并要求各地所有机关、学校、驻防军队组织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之贫苦农夫耕种。 也有人认为,小麦和水稻决定着中国历史,国人从北向南的迁徙,不过是小麦、水稻的接力赛而已,当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供粮压力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正等待祖先呢!中国小麦种植出现的时间晚于水稻。黄河流域小麦的栽培距今5000年左右。传统的观点,全国广泛种植小麦始于汉代,但2016年西安出土2800年前的小麦颗粒,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小麦分三大产区: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主产区有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等省;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冬麦区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春小麦生长期较短,通常为80~120天,基本为一年一熟。 古代文献中的“四谷”“五谷”“六谷”“九谷”,都包含有“麦”,如“四谷”中有黍、稷、稻、麦,“五谷”有稻、麦、黍、稷、菽,“六谷”有稻、黍、稷、粱、麦、苽,“九谷”有黍、稷、稻、粱、三豆、二麦。 《诗经》收录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其中7次出现“麦”字,产地主要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多为人熟知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出于《国风·魏风·硕鼠》一诗,意为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首现“小麦”名称的农书,是《氾胜之书》。其中的“宿麦”即冬小麦,如“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旋麦”即春小麦,如“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氾胜之是农学家,生活在西汉末期。 小麦科研,任重道远。新华社记者曾描述过麦种从播种、施肥、浇水、打药,到收割、收购、磨面的奇妙之旅,称我国只能大量生产通用的中筋小麦,较少生产强筋、弱筋麦,对专用麦开发有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