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23 第07版:米、面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科技先行哈尼梯田稻渔共作尝甜头 |
|
作者:李姗敏 狄瑜 徐奕文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554 |
|
|
|
|
|
|
哈尼梯田面积达上百万亩,稻田面积1400多万亩。勐龙村只是“稻渔共作”实践成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个村庄里,哈尼梯田“稻渔共作”让红河的贫困百姓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初春的云南省红河县撒马坝梯田正以它最美的身姿向世人展示着1300年来彝族、哈尼族同胞创造的农耕文明。它是穿越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梯田文化的核心,在这里,“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共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藏而不露,波澜不惊。 距离红河县撒马坝梯田2200公里的江苏无锡,一所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正在探索实践着哈尼梯田里“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的精准脱贫道路,让哈尼梯田这片古老磅礴的土地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据了解,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势,既能有效促进水稻稳产,又能极大地促进农渔民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2017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把稻渔综合种养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将组织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创建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全国推广示范一批先进技术模式。 科技兴农出“稻渔共作”路子因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红河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截至2015年末,红河州仍有贫困人口71.65万,特别是哈尼梯田分布的县市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2015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结合国家大宗淡水鱼、罗非鱼两大产业技术体系及南京农业大学渔业学院有关学科优势科技力量,对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县深入开展了调研分析。 哈尼梯田每年只种一季水稻,按照每亩平均产量300公斤计算,亩产值不足1000元,扣除劳动力、种子、肥料成本,每亩稻田纯收益约为400元。 由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当地梯田水田改为旱田甚至抛荒呈加速趋势。 此外,当地耕种梯田的农户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亟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以提质增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专家组建议政府牵头组织,充分发挥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广应用“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技术促进哈尼稻作梯田可持续保护和红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得 到了红河县政府及云南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产业帮扶给勐龙村“造血”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挥国家科研院所技术引领优势,与云南省渔业局、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分别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并在红河县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智“造血”,确保“稻渔共作”项目落地落实。 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人员扎根红河,精准研究“稻渔共作”技术方案。经多方论证,筛选确定了“稻鳅共作”作为主要模式。泥鳅在当地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且长成期在4个月左右,可以实现与水稻同期同步生长。此外,泥鳅既能疏松稻田表层而不损坏水稻根系,又能利用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待水稻收割时泥鳅也可收获上市,还可以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田再放养泥鳅,提高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哈尼梯田里基底肥沃,稻茬、败叶等有机碎屑、底栖生物十分丰富,是泥鳅最好的天然食物来源,这样的组合正是哈尼梯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种养技术的不二选择。 在红河县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云 南中海渔业公司选择70亩哈尼梯田进行了“稻鳅共作”示范试验,实现亩产值近1万元(海拔700米以上养两茬,700米以下养3茬)。2016年,红河县乐育镇尼美村农户杨举呼,联合亲戚朋友的21亩稻田实施“稻鳅共作”,仅泥鳅一项单季亩均增加产值3700多元。“稻鳅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示范试验的成功,改变了千百年来哈尼梯田只种一季水稻以及半年时间放水养田、无任何收入的耕作模式,扶持哈尼梯田群众脱贫致富的期望更是指日可待。 在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局的具体组织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云南中海渔业公司紧密合作,发挥技术及人才优势,技术配套、苗种先行,迅速推进“稻鳅共作”项目。 红河县县委、县政府支持先期在迤萨镇勐龙村建设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55天时间就建成了泥鳅规模化繁育车间。基地可实现年产泥鳅种苗30亿尾,可满足全县上万亩梯田高产示范田项目对泥鳅苗种的需求,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稻鳅共作”产业,惠及1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红河县及红河州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稻鳅共作”综合种养模式。中国水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持续加强技术服务的力度,仅2016年就组织养殖、育种、环境、营养等相关研究领域的9批次60多名科 技人员到红河进行实验取样、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在繁育基地、养殖示范点建成了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为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稻渔共作产业,实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稻渔共作”模式作为一种互补共生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通过提升水稻、水产品的品质来提高产值和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的最佳效果。 经济效益方面,按照红河县实施10万亩高产示范梯田建设的目标任务,总产值可达10亿元,惠及全县2286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4万余元。同时通过提高产值和梯田设施建设,留住了农村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冬闲田、水改旱、抛荒等现象,为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积累了实践经验。 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哈尼梯田面积达上百万亩,稻田面积1400多万亩。勐龙村只是“稻渔共作”实践成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个村庄里,哈尼梯田“稻渔共作”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们践行了科技创新在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也让红河的贫困百姓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下一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将加强科技成果在红河的转化应用,围绕“稻渔共作”全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集成区域特色“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从“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创制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提升,实现更高层次的精准脱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