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9-28 第07版:专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饲料粮供应偏紧玉米产需缺口逐步缩小 |
|
|
|
|
|
|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粮油监测处处长李喜贵介绍,2021年粮食产量将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仍有坚实基础。由于秋粮丰收上市、政策性粮食持续投放、保供稳价措施有力,预计后期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 统计数据显示,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粮价持续回升,2021年延续波动上涨态势,8月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1%。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四大主粮价格虽有抬升,但总体涨幅有限。8月底国内用粮企业玉米、小麦收购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0%、8%;稻谷价格涨跌幅度不大,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1%、上涨0.8%和下跌4.4%。 李喜贵指出,国际粮价高位运行,不可避免对国内市场预期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受需求增加和地 租、化肥等种粮成本明显上升等因素作用,预计2022年玉米等品种价格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涨动力。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2.73亿吨,将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加1233万吨,增幅4.7%。同时,为满足饲料粮需求,国家主动增加替代谷物进口。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将分别进口玉米、高粱和大麦2900万吨、800万吨和1100万吨,同比分别增加2141万吨、429万吨和504万吨,共增加3073万吨。预计2021/2022年度我国进口玉米2000万吨,进口高粱、大麦2100万吨,也将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李喜贵认为,当年粮食产量超过消费量,国内谷物市场供求总体宽松。但国内谷物供求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饲料粮供应偏紧。应该从整体粮食角度去认识玉米产需缺口问题,从全球格局、粮食整体、经济周期等角度来综合判断玉米市场形势。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习银生分析,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既不会长期宽松,也不会长期紧张,偏紧与宽松会交替出现。当前国内玉米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有几个特点:一是我国粮食政策存在新变化;二是玉米供求格局进入新阶段;三是今年玉米产需形 势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四是今年以来市场价格走出新行情。 对于如何看待产需缺口问题,习银生说,产需缺口是玉米涨价的主要原因,表明供求关系趋紧格局已确立。而玉米存在产需缺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作为和必然选择。玉米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并不是我国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玉米,而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只有市场化改革,使玉米合理回归市场定价机制,主动调减玉米生产,才能改变玉米阶段性供需失衡的状况,从供给侧为玉米去库存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市场化改革,使玉米价格摆脱虚高局面,才能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促进玉米消费迅速恢复增长,从消费端为玉米去库存创造必要条件。 习银生预计,今年全国玉米总产量有望增长5%左右。他说,今年以来,国内玉米主产区总体降雨充沛,有利于玉米生产,虽然河南暴雨灾害减产200万~300万吨,但不影响大局。目前主产区玉米进入定产期,后期如没有台风、早霜、连阴雨等重大灾害,预计全国玉米单产将增长1%~2%,总产量有望达到2.75亿吨左右,较上年增长5%左右。中长期来看,预计未来供求局面处于总体偏紧平衡状态,产需缺口逐步缩小并向新的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