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7-23 第06版:粮食经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从“养农”迈向“富农”河南推进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
|
|
|
|
|
|
□关帅康 7月19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在潢川召开河南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训会。专家学者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利益链深入开展研讨,为河南推进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建言献策。 据了解,今年4月,河南获批建设稻米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集群的背后,是河南实现“水稻养农”迈向“水稻富农”的目标转变。 从“水稻养农”到“水稻富农” “如果种稻没有利益,那谁来种稻?”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说,由于水稻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米价遭遇上涨瓶颈等原因,水稻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植意愿偏低。我国水稻要想进一步发展,核心方式是增加种植效益。 正如程式华所说,种植效益相对较低、种植环境相对要求较高,一直是制约水稻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痛点。因此,提升水稻经济附加值, 成为推动水稻从养农迈向富农的重要抓手。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张圆圆博士表示,稻田中环沟面积不超过10%时,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近几年提倡不挖环沟或仅开挖单边沟。 2018年起,河南加速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6年来,河南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从2万亩增长至110万亩,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2%。其中90%是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技术门槛低、投资见效快”是农户选择养殖小龙虾的主要原因。此外,河南不同地区还因地制宜开展了“稻蟹、稻鳖、稻鳝”共作等。 “小龙虾食性杂,适应性强,人工配合饲料不足时天然饵料也可满足其生存要求。其次,小龙虾繁殖能力强,一只雄虾可与多只雌虾交配,幼虾生长周期短,短时间内便可形成较大的种群规模,从放苗到上市销售仅需要40天,农户收益快。”张圆圆说,目前,“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最高亩产可达400斤,有效帮助农户提升了养殖效益。 原湖北省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陶忠虎也提出,信阳市靠近北纬30°线,与小龙虾原产地(北美)同一纬度,气候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 此外,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3月,《河南省 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的基础上,河南将集中打造15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100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建设水稻高产示范区,还是采用“稻渔共生”模式,此前,河南主要在水稻第一产业上做延伸。而在获批建设稻米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后,河南大力推动水稻三产融合。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河南要探索水稻多元化增收模式,比如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企业为农户统一提供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农户按照企业统一标准进行种植,形成企业与农户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水稻产业。“此外,在水稻综合种养产区,河南还将推动水稻加工、仓储和物流等链条循环,充分挖掘水稻综合种养产区的多功能性。” 点题亦破题 河南在水稻三产融合方面起步相对较晚,“稻渔共生”仍是河南提升水稻经济附加值的核心方式。 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高级 工程师赵道全看来,在“稻渔共生”方面,河南尚存在四方面短板。首先,稻鱼共作的种业创新落后。河南规模以上小龙虾相关企业较少,品种主要从潜江进口,不仅在小龙虾品种创新方面较弱,在小龙虾二、三产业协同方面同样存在短板。其次,规模化苗种供给企业缺乏。如鳝鱼、甲鱼等,河南规模化苗种企业较少,不仅品种创新缓慢,农户购买种苗成本难以下降,养殖标准化还难以普及。再次,稻渔特色种养规模偏小。目前,河南“稻渔共生”仍以小龙虾为主,由于成本高、饲养难等原因,黄鳝、螃蟹、甲鱼等高附加值品种饲养规模偏小。最后,缺少权威的养殖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企业或农户在种养过程中,遵循国家标准不严密。 对此,赵道全建议,第一,加大适宜“稻渔共作”的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力度,建立规模化种业繁育基地;第二,扩大特色稻渔模式种养规模,着力提高种养效益;第三,学习宁夏经验,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休闲观光的特色农业;第四,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第五,因地制宜引进高科技养鱼技术,实现融合发展。如稻渔空间结合跑道养鱼、工厂化育苗、工厂化养殖等;第六,加强校地、院地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档次,提高稻渔产业影响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