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28 第02版: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深挖“皇粮”根脉 文化赋能“五官屯”大米 |
|
|
|
|
|
|
□本报记者赵瑞华通讯员李冰 秋收时节,东北大地处处是繁忙、欢腾景象,各种与丰收相关的民族风俗,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白山松水间徐徐展开。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院内热闹非凡,皮影的光影交错、剪纸的精巧细腻、篝火的热烈欢歌……一场别开生面的“秋祭”正在这里进行。人们穿着满族的服装,震米、打糕、领牲、丰收祭……感谢“玛法里”(祖先)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等联合举办的吉林九台第七届满族农民丰收节。 九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原生态满族农耕文化遗存,其塔木镇是清代打牲乌拉贡米生产基地“五官屯”所在地。2001年,其塔木镇九台二中挖地基时,挖出了汉白玉皇粮碑头,碑头为二龙戏珠图案,前后刻有“皇粮”汉字。此碑于光绪十年设立在其塔木镇关帝庙前,满汉两种文 字,为“五官屯”曾经是贡米之乡提供了历史佐证。如今陈列于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内,吸引着全国各地探寻皇粮之乡的游客前来参观。 关长宝,“五官屯”粮丁后裔,一直在为挖掘皇粮地的历史和贡米文化做着不懈努力。他的父亲关云德是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长宝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满族农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官屯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乌拉地区设置的五个官屯之粮庄,分别是:尤家屯、张庄子、前其塔木、后其塔木、蜂蜜营屯。这段在《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有文字记载。”说起五官屯的历史,关长宝如数家珍。 五个屯子坐落在松花江畔,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而且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夏季雨热同季,秋季短促凉爽,是天然的大粮仓。打牲乌拉第一任总管穆克登发现这五个屯连在一起,地面平整、开阔,适宜整体灌,于是选址五官屯,五官屯由此开启了255年的皇粮进贡历史。 关长宝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剪纸文化,还在剪纸中融入了满族农耕文化的元素,让古老的剪纸技艺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他还修建了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和五官屯农耕民俗展览馆,全国各地对贡米文化、满族农耕文化感兴趣的游客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在记录贡米历史的铭碑前立足沉思。 2017年“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被农业部批准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0年,满族民俗博物馆和五官屯农耕民俗展览馆成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想看一下贡米的故乡,尝一尝贡米的原味。 为了进一步探寻皇粮贡米的根脉,传承满族的农耕民俗文化,关长宝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他发现,五官屯的稻米不仅拥有“皇家血统”,还是“名门之后”,它的种子来源于渤海国的卢城之稻。20世纪70年代,松其渠将松花江水引进其塔木,日夜灌溉着这片稻田,再加上肥沃的黑土地的加持,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变迁,五官屯的稻米品质依然优良。2016年关长宝注册了“五官 屯”商标。一些了解贡米历史的消费者,寻贡米之根,在网上搜索“五官屯”大米,成为关长宝的长期高端客户。 为了更好地传承满族农耕习俗,2018年首届“吉林·满族农民丰收节”,被民俗学家曹保明称为“农家大院里的丰收节”。2021年12月项目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长宝说,他想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秋祭习俗和丰收节的结合,打造具有贡米之乡特色的节庆活动和文化品牌。通过特色文旅活动,让“五官屯”贡米为更多人知晓,用满族特色的农耕文化,带动民俗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也让曾经的皇粮“五官屯”稻米走入百姓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