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1-12 第08版:米面食品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传统面食成为乡村振兴“好味道” |
|
|
|
|
|
|
□郭鑫璐 一到周末,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桃林沟景区的桃林会议中心旁,“周末喜相逢”桃林沟助农公益集市总会如约开市。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土味”方言的吆喝声、熙熙攘攘的赶集人……集市聚起的人间“烟火气”,让人感觉热闹又惬意。巧婆婆农副产品加工坊制作的传统面食是集市上的“老面孔”了,不少顾客吃完就会来回购。 巧婆婆农副产品加工坊成立于2019年,位于高新区杨家庄乡乡政府办公楼附近。近年来,加工坊负责人冯巧红带领员工坚守品质初心、传承传统技艺、丰富产品种类,精心制作枣介糕、五彩窝头、“钢砖”“油布袋”“松核桃”等传统面食,让可口的传统面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好味道”。 每天上午8点,巧婆婆农副产品加工坊的员工会准时到岗,换上工作服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她们有的负责发面、揉面,有的负责操作烤箱、蒸箱,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冯巧红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杨家庄乡黑土岩村人,之前和家人干过耐火行业,开办这个加工坊是她和家人主动转型的选择,“自从办起这个加工坊,周围不少赋闲在家的妇女来我们这儿应聘。几年下来,我们累计带动十多个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说起加工坊的招牌产品,冯巧红的话稠了起来:“一开始,我们主要做碱面馒头、枣介糕、‘钢砖’‘松核桃’这几种,后来慢慢加上了果蔬馒头、五彩窝头、面筋、‘油布袋’。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承接了十多个企业的团购订单,订单金额达到6万多元。”话音刚落,冯巧红和工人围坐在工作台前,开始制作一种叫“钢砖”的传统面食。选用什么样的玉米粉、小麦粉,和面时不同面粉的配比是多少,烤制时火候、时长如何拿捏……要想生产出口感好、卖相佳的“钢砖”,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冯巧红说:“‘钢砖’是很有阳泉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承载着很多人的乡愁。为了还原人们记忆中的‘钢砖’味道,我多次向我的一个精通‘钢砖’制作的妗子请教。”一边研究传统配方、改良烤制工艺,一边邀请顾客试吃、提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9月,冯巧红的传统面食“钢砖”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郊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我们有了标准化操作规程,比如玉米粉最好选用金皇后玉米磨成的粉、玉米粉和小麦粉的配比约10∶1、烤制过程中需要调两次温度、烤制最高温保持在280摄氏度。依托标准化操作规程,我们的‘钢砖’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的定价也很亲民,越是临近传统节日,产品的销量越好。”冯巧红说。 为了让“好味道”香飘更远,冯巧红不光经常带着加工坊的传统面食参加各类展会,还积极尝试线上推广、不定时地在抖音平台发布“带货”视频。冯巧红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咱都懂。为了补齐宣传推广这块短板,我的亲友、我们加工坊的每个工人都在出力。慢慢地,产品积攒了口碑,我们不光在全市范围内有了稳定的客户,还和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户有了交集。产品卖得好,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