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1-28
2024-11-28 第02版:视野 【字体】大 |默认 |

原阳:“ 三品一标 ”助力水稻产业提质升级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628
□宋红胜金萍    
    当北纬34度黄金米源带遇上狭长的黄河盐碱洼地,造就了河南省原阳县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优势。在这里生长的“黄金晴”大米,具有高蛋白质、高氨基酸、低脂肪、弱碱性等四大特性,“中国第一米”成了原阳县耀眼的“城市名片”。
    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介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的通知》中,原阳县位列其中,系河南省唯一。
    
立足“品质优” 原阳大米可追溯比例超90%
    走进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大数据平台上跳动着气象、水质、墒情、虫情等农业生产数据,农作物实时生长情况尽收眼底。
    “通过这张‘数字地图’,水稻的生产模式由‘会种’转向‘慧种’,实现水稻生产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便利化。”菜吴村党支部书记、原阳县旺盛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说,通过引入“5G+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把APP智能灌溉、农情监测、智慧农业研学等融入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水稻种植迈出新步伐。
    从良田到餐桌,品质一直是原阳大米“实力出圈”的“关键词”。据介绍,原阳县建立健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目前全县65家水稻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全部被纳入溯源体系。
    依托原阳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实现从生产、收获到销售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管控,逐步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环节可追溯。2023年,原阳大米可追溯比例达90%以上。      
做强“农业芯”“一碗好饭”始于好种
    研发、选种、检测……初冬时节,原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科研团队忙得热火朝天。
    此前,原阳县水稻家族新秀“原稻26”,就是由该团队选育而成。
    “‘原稻26’聚合了‘津稻1007’高产、抗病和‘原旱稻3号’优质、抗旱、大穗大粒等优良基因,米粒细长,米质晶莹剔透,口感软筋香甜。”原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婧说,该品种分蘖速度快、灌浆快、熟期早,它的试验、推广与应用,将有力带动原阳及周边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原阳县坚持科技育种、种业先行,持续在品种引育、品种筛选、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依托河南省中原农谷建设,开展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和水稻优质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6个,累计推广15万亩以上;在黄淮海区域试验58个新品种,先后筛选出“新香粳1号”“新科稻37”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万亩以上。
    “我们组建了原阳县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健全县、乡、村三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累计服务面积100万亩次。”刘婧说。
    
提升“品牌力” 讲好原阳大米“绿色故事”
    为提升原阳大米知名度和美誉度,原阳出台《原阳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5家生产经营主体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绿色水稻1.2万亩,每年生产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大米)5500多吨。
    “大米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品牌建设是提升原阳大米竞争力的关键。”刘婧说,通过绿色认证,成品大米价格每斤提高了十元到数十元不等,绿色稻米全产业链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提升品牌影响力,宣传是重要推手。原阳县连续28年举办大米文化旅游节,举行大米展销会、稻米博览会等推介活动28场次,广泛宣传原阳稻米品牌,培育原阳金八素、水牛稻、黄河稻夫等大米品牌20多个,带动40多家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同时,该县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培育龙头企业22家,推动绿色高质高效、绿色种养循环等5项标准应用。
    “作为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发展规划中的南区,原阳县肩负着食品全产业链加工、水稻全产业链布局等使命。”原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辛晓川说,该县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聚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原阳大米标准化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全力支持原阳水稻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