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2-20
2014-02-20 第04版:粮经观察 【字体】大 |默认 |

国产麦:虽无近忧必做长远考量

作者:郑文慧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145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我国共进口小麦550万吨,同比增长49.3%。
    2013年小麦进口量占全年小麦总消费量的4.3%,而大米全年进口224万吨,仅占全年大米消费量的1.5%。从这个角度看,进口小麦对国内麦市的冲击应该比大米要强,但大米行情和小麦行情的迥异走势却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就当前国内小麦较为强劲的行情看来,即使小麦进口规模保持高位,也难以抑制国内麦价整体上扬的趋势。但考虑到国内小麦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和整体种植激励下降的问题,进口麦对国内市场可以说是虽无近忧,但有远虑。
    
进口暂无大碍
    进口麦之所以尚未严重冲击国内麦市,可以从市场和政策两方面解释。
    进口国的差异决定了进口小麦比价优势远低于进口大米。漂洋过海而来的美麦、加麦和澳麦,税费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大部分情况下美麦到岸完税价均高于国内麦价。尽管进口小麦与大米在本国售价均比中国国产粮食要低,但由于区位不同,进口至中国的成本差异较大,导致前者比价优势降低。比如,当前国际小麦到港完税价比国内小麦低200元/吨以上,但越南大米进入国内市场后的价格比相应品种要低600元/吨以上,
    比价优势非常明显。
    区位因素也决定了进口小麦走私难度远高于大米。进口小麦基本靠港口进出,监管较为完善。而大米进口,尤其是越南大米进口,可以经过边贸,走私相对容易。考虑到走私大米,进口大米数量要高于海关数据。据广东规模较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反映,2013年上半年,从内陆运入广东的大米量同比减少40%,而需求相对稳定,可以判断减少的量大部分由进口米来补充。
    我国小麦加工产业新格局,也导致进口小麦比价优势下降。这与小麦产区销区化的趋势密切相关。随着产区小麦加工业的发展,产区逐渐变成了产销平衡区,小麦在产区转化为成品粮,再销往全国各地。同时,销区加工厂也热衷产区建厂。目前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左右,而其小麦加工能力已占到全国的30%以上。进口小麦想要运抵产区,需加上港口至产区之间的运费,比价优势进一步降低。虽然广东地区对进口麦的需求仍然相当旺盛,但随着加工企业向主产区转移,进口麦对全国麦市的整体冲击降低。
    有业内人士认为,去年进口的软质小麦多被用来补充临储库存,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市场。相比之下,进口大米的主体以企业为主,直接对市场造成冲击。
    
并非高枕无忧
    进口麦虽暂未形成规模替代,并不意味着国产麦可以高枕无忧。
    国内小麦种植激励乏力和优质麦供给不足,将导致麦市总量和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风险加剧。
    我国小麦主产区自然条件与美国、加拿大相当,为何国产麦品质不及进口麦?研究指出,一是优麦品种混杂,种植分散规模小。优质小麦要求连片种植并单收、单打、单贮。美麦、加麦都是大规模连片种植,从而保证了小麦品质的稳定。二是托市政策对于普麦的支持力度远大于优质麦,影响高品质粮食的生产和推广。
    由于优质粮食和普通粮食之间没法拉开价差,且优质粮食抵抗自然灾害    性能低,亩产较低,农民自然愿意种普通粮食,这不利于种植结构优化。
    现阶段,面粉行业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困局,从企业结构上看,生产粗放、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能与国际粮商抗衡的大企业少。从产品结构上看,普通面粉较多,专用型、功能性产品偏少。未来面粉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行业集中度提高,淘汰一大批无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几家能与国际粮商抗衡的大型企业;二是产品向细化、精化、特色化转变。这都对小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优质麦的市场容量将大为扩展,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峻。
    未来小麦“总量充足”的局面也将受到挑战。有机构认为,2013年国内小麦产量有所下降,而且是质、量齐降。总体看,未来我国小麦产量担忧来自于激励制度,而非技术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尽管存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但通过提高单产、加强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等手段,仍有较大增产空间。真正的问题在于,当越来越多农户认为种小麦不赚钱而改种其他作物或干脆什么都不种,市场的供求就会失衡。
    如此一来,小麦价格继续上升,进口小麦的比价优势持续扩大。一旦国内外麦价拉大到足以弥补其他附加费用的时候,进口麦将会更多以“市场麦”而非“储备麦”的形式出现,届时对市场的冲击将更为直接。     种植激励最关键
    如何设计激励制度,提高农户小麦种植积极性和促进种植结构优化,是未来国产麦能否成功应对进口小麦冲击的关键所在。而现行的托市政策,抬高了粮价底部。国内外价差像漩涡一样吸引着进口粮食进入中国市场。
    因此,托市政策改革不仅有经济效率的考量,更有粮食安全的考量。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所谓的政策性保护只能是权宜之计,一种商品要有竞争力,必须得有高的比价优势。从来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的行为才能持续下去,只有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才能在不加重国家和消费者负担的同时保障种植者的收益。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促进规模化种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实现了转移,为土地的规模种植创造了条件。
    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为家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
    而规模化种植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完善的土地制度至为关键。只有给农地流转一个明确的、有执行力的法律环境,其中蕴含的民间力量和市场的智慧才会迸发出来。
    进口冲击下的主粮应对之策(中)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86029111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