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7-09 第04版:副刊、粮史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 |
|
|
|
|
|
|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开始时,凡是可以吃饱而无毒的植物先民们都进行种植,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提高,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 夏代主要有谷、稻、麦、菽、糜等,《帮小正》即有关于夏代“祈麦实”“种黍菽糜时也”的记载;商代见于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麦、米(小米);周代则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麦、桑、麻等。从当时全国大范围来说,北方以种植较耐干旱的粟当家,而南方则由于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 据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尔雅》记载,因颜色不同或其他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