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7-09
2015-07-09 第04版:副刊、粮史 【字体】大 |默认 |

粮仓与老宅相护相守运河边

作者:朱晓平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627
    江南民居盛极于明清。当时,这一带经济高度发达,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云集,纷纷把江南选定为居住地,鸠工庀材,大兴土木,不但府、县所在的市镇府邸、台门鳞次栉比,一些运河流域的二线集镇,也相继出现了设计精巧合理、布局浑然天成的豪宅、名园。民国以降,兵燹战火,时代变迁,江南粉墙黛瓦的老旧民宅愈来愈少,除了少数辟为公园名胜的建筑外,例外的,恐怕就只有解放初即征为粮站、粮库的一些民居老宅了。因为粮库地位的特殊性,到今天还依然能辨认得出这些建筑当初的轮廓和辉煌。
    
从便民仓到“四无”粮仓
    仓前是杭州西郊的一个名镇,余杭塘河自西流来,在镇前蜿蜒再东,之后拐出一个河曲流入杭州市区,到拱宸桥附近悄然汇入大运河。由于这得天独厚的交通,早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此地就建起了赈灾应急的便民仓。当时的余杭县,是距离南宋都城最近的产粮县,看来古人对粮库的布局精髓,也是了然于胸的。到民国年间,便民仓变成积谷仓,上世纪50年代初,政府将其收归国有,古为今用,粮库功能一仍其旧。
    1954年,仓前粮库保管员“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苦干精神,创建了“无虫、无霉、无鼠、无雀”闻名全国的“四无”粮仓。1956年,时任粮管所负责人马五毛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到北京开会,还受到毛主席接见。      现在,余杭区的中心粮库早已建得非常现代,但作为有着很多粮食文化积淀的仓前粮库,且仍然伫立在老街深处。2013年,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仓前粮仓由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前老街古风依依,清末名士章太炎故居亦在粮仓附近的街衢中,一些游客在拜谒名人故居后,往往要顺道参观一下“四无”粮仓陈列馆。
    
豆姜粮库和鲍氏建筑群
    被列为文保单位的粮库还有一个,这就是坐落在绍兴市越城区豆姜村的豆姜粮库。豆姜村濒杭州湾枕曹娥江,地处浙东平原中部,典型的水网地带,盛产水稻、鱼虾。解放初期,粮食部门将村中鲍氏建筑群的大部征作粮站和粮库,用来收粮储粮。时至今日,粮站依然繁忙,每到粮食登场季节,到这家门口的粮站卖粮的粮农还川流不息,一直要到四五千吨的库容爆满,粮市才会渐趋沉寂。收购起来的粮食调往大库,等到粮食调罄,离下一个收购旺季也就为期不远了。
    豆姜鲍氏祖籍安徽歙县棠樾,系典型徽商,明清时从事盐业,将浙东的食盐收购囤积,再长途贩运至浙西衢州、江山及赣东南和闽北山区。经几代累积,晚清开始在豆姜村建造居室、仓房,到民国十年(1921年)由豆姜鲍氏“九思堂”族务主持人鲍德衔投资10万银元,主持建造了远近闻名的鲍氏小洋房,与原有的建筑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鲍氏旧宅建筑群坐北朝南,临河    而建,东西绵延200多米,设有三四条中轴线,南北长100多米,总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其中西边3/5为豆姜粮库,东边则为3层楼西式小洋房。
    有粮保粮,无粮保库。无心插柳,粮食部门的业务活动,无意中保全了这一大片老建筑群。2005年3月,浙江省将包括粮库在内的整个鲍氏建筑群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这样一来,豆姜粮库的履历就又增添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粮库同老宅相护相守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80岁的钱正英老人与夫君黄辛白等家人,专程来到嘉兴市海盐县中钱村钱氏宗祠,凭吊先祖及参观宗祠建筑。钱氏宗祠是迄今为止浙江全省保存最好的宗祠,钱老来时,房屋布局、建筑结构基本原封未动,仍旧透露着200多年前建造时的一些气势。
    其实,新中国建立后,钱氏宗祠就成了沈荡粮管所下面的一处粮库,因而得以保留至今。钱氏宗祠共两进,占地近3亩,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十余年前,海盐粮食部门曾拟翻建此祠堂以扩大库容,后来据说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认为不妥,提出要保护这个古建筑,才没有动工。而现在,钱氏宗祠已成为海盐县的县级文保单位。
    江南民居,系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旧房老宅如今已属凤毛麟角。建国初,老宅接纳了粮库,到后来,粮库反过来保护了老宅,两者相互守望,这在建筑史上倒也是一段趣事。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86029111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